为了强化这一规定,春节期间正*府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处以罚金,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但这种做法仍然成效不大,人们照旧过自己的春节,当局无可奈何。1934年年初,国民正*府决定停止强制废历行为,民间名正言顺过起农历春节。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檔就决定继承辛亥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正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12月23日正务院第十二次正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元旦、春节为法定节假日。
周边国家一直受我国文化的影响,越南、韩国也过春节,也是农历的正月初一。
【“元旦”之名始于1500年前】
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在我国,“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史学家、文学家兰萧子云的《介雅》一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后来,唐朝史学家、文学家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书中也说:“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意思是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规定以夏历正月为“元”,正月初一为“旦”。宋人吴自牧《梦梁录》中《正月》开篇话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还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正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其子无才不太成器,尧没把“天子”之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
各个朝代的元旦日期有所不同,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据《史记》记载,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古称还有元日、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这种风俗源于上古社会的“蜡祭”.“蜡”通“腊”,故也称“腊祭”,主要祭祀庄稼和收获神,如农神、禽兽神等。在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人们在新的一年开始之日,还要感谢神灵、祖先的恩惠,并祈求来年神灵继续消灾降福于人间。因此祭祀活动还有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