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天地

   打工者的临时家园

  ——探访深圳外来工首选落脚地泥岗村

  在泥岗村的一角,各种小店云集,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狭窄的过道,道路两边是林立的楼房,抬头看,两侧阳台上晾晒满的衣服便遮住了这一线天。穿过茂密的楼房群,过了一个转角,视线变得豁然开朗——这里散落着家电维修站、奶站、网吧和超市。

  这里虽然并不宽敞,但最适合初来乍到的人落脚。这个城中村叫做泥岗村,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泥岗西路北侧,由于毗邻人才市场,租金便宜,交通便利,成为很多深漂族的首选落脚点。

  泥岗村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原籍人口只有1490多人,常住人口却超过了5万人,现在的居民多以外来打工者为主。随着流动人口成长起来的泥岗村,见证了许多梦想在此起飞,也看到过不少逐梦者的心酸与无奈。但如今就像一个“被遗忘了”的城中村,它的更新、蜕变都走得有些缓慢。3月上旬的一天,《工人日报》记者走进这个被誉为深漂首选落脚地的村子,探寻这些打工者的临时家园。

  紧跟儿子脚步的“老漂族”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燕保常营家园紧邻地铁常营站,配套十分完善。(人民网记者孙红丽/摄)

  作为一个“因病致贫”的北京老人,年近七旬的王阿姨感受到了公租房正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掰指一算,王阿姨在燕宝常营家园安定下来已有1年多了。结束多年租住的漂泊生活,王阿姨觉得“现在的日子每天都过得很满足。”

  王阿姨退休前是一名外地驻京办的工作人员,虽然丈夫去世,女儿远在国外,但每个月有养老金,手头还算宽裕,王阿姨一直过着相对安定的独居生活。

  不过,八年前,王阿姨不幸身患多种癌症。医疗花费在基本医保报销以后,自付部分依然难以承受,之后多年的治疗不仅耗尽了王阿姨原有的全部积蓄,也迫使她卖掉了唯一住房,从此租房渡日。随着时间推移,房租不断上涨,负担也越来越沉重,更重要的是,频繁的搬家对王阿姨的病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王阿姨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住房。2015年,她开始申请公租房,经历了提交资料、摇号配租之后,王阿姨终于如愿以偿。在得知中签后,王阿姨非常激动,几乎天天去项目打听消息,询问什么时候能入住。

  住上公租房,王阿姨表示“活得越来越有信心”。(人民网记者孙红丽/摄)

  2016年7月,王阿姨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公租房钥匙,迎来了乔迁之喜。新入住的公租房月租1831元,虽然面积只有43平方米左右,却是“五脏俱全”,整体厨房、烟机灶具、应急呼叫器……,王阿姨拎包入住,省心省力。

  更令人欣喜的的是,小区紧邻地铁常营站,公交四通八达,小区内配备商业、养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幼儿园、小学等设施,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王阿姨去医院十分方便,生活上也是一应俱全。

  “这个项目我是第一个搬进来的,甚至手续还没办妥,就提前把东西搬了进来。”王阿姨告诉记者,由于着急入住,她不得不找到公租房管理人员请求帮助。

  公租房较为低廉的租金,对于王阿姨来说,真的是解了燃眉之急。目前常营周边同等住房市场租金在3500-4000元左右,而且公租房按月交租金,也大大减轻了她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住进公租房后王阿姨感到非常有安全感,再也不用担心被赶来赶去,而且,公租房管理中心的人性化温和管理也让他觉得贴心,不仅积极维护家园,还会不定期对一些生活不方便的人给予入户帮助。她觉得,“在这,感觉像家一样。”现在身体在慢慢变好,又了住上公租房,王阿姨活得越来越有信心。

  “生活在这儿挺幸福的,老了还能住上一个这样的幸福小区,是意外的收获。虽然我老了,但我不担心,只要项目处有人,这里就是我的家。”王阿姨说。

  新北京人:如果能留下来,并不想逃离

  在优先面向本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配租的同时,北京公租房剩余房源采取了集体租赁、新北京人专项配租等方式。创新、改革、优化……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给范围,北京公租房正在探索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成果。

  位于北京大兴的燕保高米店家园是北京市第一个面向新北京人的公租房项目,目前已有30户新北京人家庭在此租住。(图片来源:高米店家园管理中心)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