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试点之一,大兴燕保高米店家园公租房项目其中30套房源面向非京籍无房申请人。
来自河北的新北京人李莹成为这项试点的受益者之一。
李莹本年28岁,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打拼已经5年,目前在黄村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背井离乡,她希望通过劳动赢取一份稳定安全的生活,在北京这个城市扎下根来。
在入住公租房前,和大多数来北京发展的年轻人一样,李莹也有着望房兴叹的苦闷和频繁搬家的租房经历,房租花费是不断地攀升,焦虑感也是与日俱增。对她来说,在错过了一次次的买房机会之后,拥有一个稳定的住所似乎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甚至一度她也想过:离开北京,回到家乡,至少居住幸福指数要高。不过,这里蕴藏着她的梦想,有着更好的机遇和更开阔的格局。离开意味着逃离,她心有不甘。她强烈地希望能在这座城市留下来,给自己一个发展的空间,也希望自己能用才能和知识,为这座喜欢的城市作出自己的贡献。
能这么快住上自己的独立住房,她想都没有想过。甚至如今回忆起几个月前公租房配租摇号的经历,李莹仍然觉得不可思议,还有点做梦的感觉。
2017年4月,李莹得知,自己作为没有住房的新北京人可以申请公租房了。这一次,李莹抓住了机会,在900人中很幸运的摇上了号,6月初她就住进了属于自己的“小家”。
李莹目前租住的两房一厅面积六十多平方米,每月租金2174元。在入住燕保家园前,李莹在大兴黄村工作,长期在黄村附近租房。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在黄村租住一套60平方米小两房,租金约5000元左右。
“管理方很人性化的给了半个月的免租期,租金与以前合租差不多,小区绿化率也令人满意。”住进高米店家园,她最大的感受是更自由,更自在,公租房统一管理,不用担心随意涨租,房间装修也很贴心……
“还可以时不时的请朋友来做客。”在这里,李莹感受到了以前与人合租时感受不到的安定感与安全感。
而且,虽然公租房不收物业费,服务却很好,管理也到位。李莹对小区感到非常满意。在这里,不仅上班方便,周末去市里也很是方便。同时,小区内大多也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以认识不同行业的同龄人,大家很聊得来。
“公租房给向我一样的新北京人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对于公租房,李莹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房源提供给符合条件的新北京人,满足他们的过渡性住房需要。
“上漂”落脚:公租房让人才“安心”
“十二五”期间,上海通过集中建设、配建、改建等方式建设各类保障住房105.7万套。今后,上海将通过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渠道,解决外来青年、引进人才的阶段性住房困难。在公共租赁住房方面,上海不设收入线,也不仅限于本地户籍,只要在上海有稳定工作就可申请。
上海浦东新区芦恒路附近公租房实景图。(人民网徐倩/摄)
3年前,作为985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刘佳和女朋友来到上海奋斗,刘佳在上海金融行业工作,女朋友在一家外企做行正。从外地来到上海算起,刘佳在3年间已经搬了4次家。
刚来上海时,刘佳和他人合租,租了朝北的12平方米的侧卧,一个月房租1800元。后来涨薪,刘佳又搬到一处80年代的30平方米老旧一室户,房租3200元。
刘佳说,他几乎每一次租房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房东口中各种驱赶借口,让刘佳不得不一次次匆匆忙忙找房、搬离。
三年来,刘佳身边的一些朋友虽然陆续买房了,但多是“啃老”。刘佳来自小城镇,父母并无更多的积蓄可以支撑上海动辄数百万元的首付款。看着操劳一生的父亲,刘佳也“实在张不开口”。
“房价涨得太高了,凭我们目前的积累,首付都拿不出来。但屡次搬家又让人太没有安全感了,房租也每年都在上涨。”刘佳说,也曾经想过回老家,不过又确实不甘心就这么放弃。
去年,已经和女朋友结婚的刘佳仍在租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和妻子商议后决定申请浦东新区的公租房。没想到,本年年初,就欢天喜地地住进了67.8平方米的两室一厅。
刘佳夫妇的新家就在上海8号线的芦恒路地铁站附近,对于在世博大道附近上班的他来讲,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直达。除了上班方便外,最重要的就是便宜,两室一厅才1900元,而同等位置同等面积至少4000元。
不仅如此,小夫妻几乎是“拎包入住”,所有家电和家具都是新配置的,而且包含在房租里面,这让刘佳夫妇喜出望外。
刘佳告诉人民网记者,前前后后,从公司申请、选房、等待合适的房源到入住,差不多花费了半年的时间,所有流程都是透明的。选房时由自己来选而不是分配,人网上也可以查到房源的更新信息和申请的进度,而且留言反馈也会有相应的工作人员予以解答,非常人性化。
“能申请上公租房我们也很激动,感觉不再是‘上漂’了,在上海有个可以安心落脚的地方,父母来看我们也有地方住,等将来攒够钱了还可以买自己的房子,我们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肯定能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