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要在国外赚点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和聂新民说道。
刘健告诉记者,当他们辗转到达工地后,本以为有大房间可以好好休息一下,“毕竟是出国,在村里人看来还是挺时髦的”。但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只有一片未开工建设的山地,十分荒凉。“顿时,心凉了半截。”刘健说。
接下来的日子,刘健更有些无法适应。
“每天除了牛羊肉外,很少有在国内经常吃的鲜猪肉、鲜鱼,而且基本都是冰冻的。烟、酒、饮料等副食也很贵,价格至少是国内的两倍。刚开始,我还比较喜欢牛羊肉,但天天如此,谁受得了?”
刘健告诉记者,大概两个月后,自己的肠胃就已经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了,但他当时想,既然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好不容易出来赚点钱,老婆和孩子还在家眼巴巴望着呢,就振作起来逐渐去适应工地的生活。
除此之外,刘健还担心那里的治安环境。因此在非洲打工期间,他没怎么离开工地。他对卢班戈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地比较乱。
“在那边工作总担心安全。抢劫、打架等事常有,特别是针对中国人的抢劫比较多。”勉强干满一年后,刘健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了,他心想,“如果再坚持下去,估计命都会丢在国外了。”
最终他决定打报告申请回国。“国外挣钱是多点,但如果没有好身体,建议不要轻易去国外,尤其是像非洲这样的国家”,回国后,刘健对想出国的人经常会这样说。只能在厂区活动
感觉像坐牢
河北籍农民余亮是在2010年6月赴非洲打工的,他去的国家是利比里亚。作为一名钢筋工,他参与的工作是利比里亚邦矿铁矿项目建设。
余亮本年40岁,他去非洲是源于老乡的介绍,而他之所以选择去非洲打工,是因为“那里的收入是国内的两三倍,而且基本没别的开销,钱可以存起来”。但余亮对记者坦言,“非洲的钱并不好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