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兄弟在元祐年间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例如苏轼只是私下劝告章惇说,司马光“时望甚重”,“不可慢”(《亡兄子瞻墓志铭》)。苏辙却上章要求罢免章惇枢密使之职。在役法问题上,苏轼认为:“差役免役,各有利害”,“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苏辙却认为,“差役可行,免役可罢,不待思虑而决”(《论罢免役钱行差役法状》)。司马光恢复诗赋取士,苏轼作《复改科赋》称美此事,但苏辙比哥哥冷静得多,他虽然不反对司马光恢复诗赋取士,但主张推迟一届施行,并因此得罪了司马光,“君实(司马光)始不悦矣”(《颍滨遗老传》)。
此处图片为横卷长轴,请横屏查看
▲宋苏轼《行书洞庭中山二赋》纸本
“三苏”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三苏都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散文“辞辩闳伟,搏于古而宜于今”,对改变北宋文坛风气起了巨大作用。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在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都是开派的人物。苏辙的诗文成就也较高。
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在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散文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与欧阳修一起并称欧苏。他的诗内容丰富,境界开阔,格调清新,与黄庭坚一起并称苏黄。他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的词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并提高了婉约词的境界,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辛弃疾一起并称苏辛。苏轼存词三百多首,苏辙存词仅四首,写得最好的是《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苏辙的诗文成就也较高。关于苏氏兄弟诗文的优劣,历来有不同看法。苏轼说:“子由诗过吾远甚。”(《记子由诗》)又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答张文潜书》)这并不是什么自谦之词,而是苏轼的真心话。苏轼论诗论文都追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辙《子瞻和陶诗引》)、“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艺术风格,苏辙“汪洋澹泊”的艺术风格正符合他的审美趣味。三苏是琴棋书画皆通的艺术家,苏洵虽无词存世,但他是懂音乐的,蓄有雷琴;三苏会棋,但棋艺不算高明;三苏皆精书法,《中国书法大辞典》都收有三苏的书法作品。三苏均好画,苏轼曾“以钱十万”,购得吴道子画献与苏洵。在苏洵所珍藏的百余幅名画中,此为压卷之作。
苏轼没有历史专著,但写了大量单篇史论;苏洵所著《史论》是一部很重要的历史著作;苏辙应制科试所上《进论》含有史论,晚年又撰《历代论》,多为历史人物论。苏辙与苏轼一样,应制科试所上《进论》也含有史论,即“上自三王而下至五代”的朝代论十二篇,晚年又撰《历代论》四十五篇,多为历史人物论。苏辙有史学专著《古史》,是为纠正司马迁《史记》之讹,补充其佚而作。
三苏都是深受儒、释、道影响的大杂家,苏辙思想尤杂。他们都与僧人、道士往来密切。苏洵有《彭州圆觉禅院记》、《送蜀僧去尘》、《题仙都观》等诗。北宋兴起一股疑古思潮,他们的学术著作都是这一疑古思潮的产物。在对佛、道的态度上,苏轼兄弟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苏辙不仅正治观点比苏轼尖锐激烈,而且他的学术思想也比苏轼更加复杂和大胆。
在三苏中,一般更推崇苏轼,但我认为更应推崇苏洵,他对两个儿子进行了精心的教育,为我们培养出苏轼、苏辙这样的一代文豪。苏洵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颇不容易。苏轼兄弟幼而习之,又有家父培养,能成一家,不足为奇。而苏洵发奋既晚,又无师承,全靠自己摸索,而能与孟、刘、贾、董抗衡,上继韩、欧,下开苏轼兄弟,确实是了不起的。
古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唐宋文章八大家”之说,那么这“三词客”指的是谁呢?他们就是宋代眉山“三苏”,即父亲苏洵与苏轼、苏辙两兄弟。在“八大家”中,他们就占了三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三苏”的影响、作用、地位和贡献都可想而知。
宋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冬,苏轼兄弟二人在家乡为母亲程夫人守孝期满后。便随父赴京都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受任。他们三人先走水路,自四川乐山登舟,顺江而下,出三峡,抵宜昌,再沿江而下到江陵,改陆路北上进京。
这次出川,路途中每到一处名胜之地,父子三人必登岸览胜,并赋诗作文。三游洞因唐代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始游而得名的,自唐代白居易而后,宋代欧阳修、黄庭坚等名人先后到三游洞游览赋诗题文刻字,故而名声大噪。“三苏”慕名而来,不顾天寒地冻,路险苔滑,弃舟登岸,冒雨来到三游洞游览,并夜宿洞中。他们在洞中为景陶醉,寄情于诗文之中,各即兴题壁一首。“三苏”留下的《三游洞》壁刻诗,均写的简洁明快,短小精悍,苏洵、苏轼各写的是一首七言古诗,苏辙则写的是一首五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