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学者郭簃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圈子文化”对于老年人日常生活非常重要,尤其从外地来京的随迁老人更希望尽快融入迁入地社区的生活。然而限于语言障碍、生活习惯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不少随迁老人的融入状况并不顺利。
精神赡养需要子女出力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该市正处于中度老龄化时期。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7%。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预计到2020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城六区每四个居民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随迁老人的涌入,也为原本资源并不丰裕的城市养老和医疗服务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与物质层面相比,随迁老年人的精神层面压力难以被查觉,但同样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北京和睦家医院心理健康中心专家李恒医生对记者表示,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交生活障碍,则会给人带来精神层面的压力和不适,严重者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对随迁老年人而言,参加群体活动和融入“圈子”等方式,能给其身心带来愉悦感和安宁感。
对此,北京大学老年研究所穆光宗教授从精神赡养角度提出解决对策。在他看来,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侧重物质和服务保障,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需求尚未重视。相比之下,随迁老人更需要在精神和心理方面获得呵护,在社会交往中体现个人价值。因为他们迁入新城市之后,原有多年积累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被割裂,在新环境中缺少融入渠道。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身心能否尽快适应陌生环境。
对此,除了正*府有关部门和社区需要给予帮助外,老人子女作为直系亲属,更应尽精神赡养之责。应多与父母沟通交流,缓解老人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尽快熟悉迁入地的环境、文化和人际关系特点,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丰富晚年生活,而不能把父母当作只是照顾孩子的“随迁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