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简单查了下中国农村大事记。1947年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那时国家已经在解放区提倡“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和“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正策。
1955年的时候,国家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同时也为了缓解知识分子就业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活动”,那时称下乡的知识分子为“社青”或“回乡青年”,也有为了区别于文革期间正治运动的知青,称这一时期的“社青”为老知青的。
这么说来,父亲和母亲出生的时代背景还真有些儿不同。
这个“不同时代背景”是不是就是父亲和母亲结婚的头二十来年间始终有隔阂的原因呢?应该是不尽然,但,肯定也有关联。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父亲个子矮,没钱没文化,上过一年的学堂,识几个简单字。母亲个儿相对高挑,人又漂亮,家里穷,没进过学堂,大字不识一个。父亲凭啥子娶来母亲呢?这对天性好奇的我来说,是个谜。
这个谜终于在我很大很大,大到能独立工作,有了自己小家庭,并且敢于向母亲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才得以揭开。
原来,母亲“嫁”给父亲,是有“诈”的。
母亲的村子跟父亲的村子中间隔了另外一个村子。村子间距离是足够大的,他俩结婚前没见过面。
母亲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外婆,在母亲七岁时候便去世了。去世的原因,听说是夜里赶黑路去娘家帮干农活,摔进渠道里,骨头摔伤,演化成骨癌不治身亡。
母亲和她的哥哥跟着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公,三人相依为命。家里穷,外公忙着挣工分养儿女,没有任何心事去琢磨怎么给她找个好人家。
母亲悄然长到了18岁,女大十八变。母亲本就生得俏,这一变,更好看。可是她自己不知道,也不知道利用长相寻个好人家。
某一日,她那嫁到别村的表姐和姑姑回来对他父亲说,同村有个姓吴的人家有个长子,尚未娶媳妇。
按照约定“访亲”的时间,母亲跟着她姑姑和表姐去了那家。所谓的“访亲”就是男女双方,各自去对方家了解情况。谁知,母亲刚进门,那家就放爆竹,当成婚事给迎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