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就在逃过一劫后,叶特茂开始考虑搬迁事宜。在叶茂辉看来,特茂公在经商时应该到过淡水,当时淡水蒋田已有叶氏在此生活。叶特茂应该对当时的淡水沙坑进行过详细考察,当时的沙坑与淡水有一山之隔,但却有大片土地未曾开发,发展潜力巨大,适宜叶氏定居发展。“我觉得特茂公可能当时已经买好了部分田地,要不搬迁过来如何落脚?”叶茂辉说。
在淡水安排妥当之后,叶特茂就回到兴宁准备南迁事宜。叶特茂有5个儿子,他让大儿子在兴宁留守祖屋,其余4个儿子随他南迁。南迁定在清康熙元年(1662年)的惊蛰日。这一天,叶特茂和胞弟叶特盛以及一部分族人拜祭告慰先祖后启程南迁。叶茂辉介绍,当时南迁的共有12支叶氏后人(连同家眷60多人),他们都是兴宁一世祖叶僐公的后裔。
发芽
屋前种黄竹取名“黄竹坜”
经过长途跋涉,族人首先到达当时的归善县(市)淡水北面的目的地之一的沙坑西部山村,并把从兴宁带来的一棵榕树种植在村子里,以示自己为正叶所出。叶特茂兄弟将该村取名“周田村”,取字形字义“向外发展,人口增加”之意。
安定下来了,两兄弟开始分家。叶特盛和一部分族人定居在周田村,另一部分族人定居人山村,叶特茂一家则进入沙坑东部村庄定居。
该村背靠一列山岭,面向周田村,门面广阔,村前有一条小河。叶特茂在屋前小河边种植一片黄竹,黄竹生长得很茂盛,连年竹报平安,给村子带来生机。于是特茂公把该村取名“黄竹坜”村,村子后面的最高山峰定名“红花寨”,把从村前流过且汇入淡水河的小河取名为“秋溪河。”
安定下来后,叶特茂一家不断开荒辟地,发展农业,并建祠筑屋。1669年,叶特茂在黄竹坜建围屋一座,随他南迁的4个儿子及其后代也以黄竹坜为中心,在沙坑附近秋溪河、淡水河两河四岸之间各自建造房屋,繁衍生息。
开枝
子孙建围屋安居又乐业
安居才能乐业。从叶特茂建黄竹坜祖屋开始,他的第二代至第五代都一直在建造围屋,而且一代建的比一代好,规模也越建越大。其中次子叶荣庭建造了黄竹坜老屋,三子叶辉庭建造铁门扇南阳楼(南阳世居),四子叶显庭建造求水岭老屋供其弟叶焕庭的妻儿居住,他自己再建造鹧鸪岭老屋而居。
这五座房屋中,以南阳楼规模最大,有住房二百八十余间。它始建于1695年,历时二十年建成,是当时沙坑最大最有气势的客家围屋,占地面积8528平方米。比占地面积均为4000多平方米的黄竹坜老屋、求水岭老屋和鹧鸪岭老屋大了将近一倍。
青出于蓝胜于蓝。三十多年后,叶辉庭的四子叶天滋在山塘尾兴建了一座桂林楼,该楼有住房三百余间,占地面积9266平方米,建筑规模超过了南阳楼。
又过了三十年,到了第四代和第五代,即五子叶焕庭的孙子叶茂兰和曾孙叶继高,于1762年在洋塘村兴建了一座曲水楼,后人分别于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对曲水楼进行大规模扩建,建成后的曲水楼住房多达三百三十间,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
就在曲水楼兴建的同一年,已建成近百年的黄竹坜祖屋也迎来了新生。1762年,叶氏四世孙叶维新(特茂之曾孙、荣庭之孙)重修并扩建黄竹坜祖屋,称为新屋,也就是后来的石苟屋。
这些围屋的兴建为叶氏在沙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当然,叶特茂后裔在清代还建有大大小小的客家围屋数十座,而上述这7座无疑是这些围屋中的佼佼者,它们如今也都已成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散叶
兴挺秀书院供子孙读书
叶特茂本是一位儒商,喜欢种竹以竹修身,崇尚竹文化。还教育后人要多种竹植树,要求男人不砍嫩竹、女人不割幼松。如今在叶氏的众多围屋前后,依然能看到不少竹子和大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建造围屋和种竹植树同时,叶特茂及其后人也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传承祖训兴办学校,“隆学校以端士习,训子弟以禁非为”。
叶特茂后裔曾在围屋旁兼有荣庭学校、静野学校等私塾。逢春公第十二世孙叶茂辉解释,荣庭是叶特茂二儿子的名字,静野则是叶特茂三儿子叶辉庭的号。
乾隆25年(1760年),叶氏三世辈与四世辈集资兴办了挺秀书舍,培养子弟后代。乾隆50年(1785),叶氏再将书舍扩建,并更名为“挺秀书院”。为叶氏子孙读书之用。叶氏族人专门划出“公偿田”来供书院开支,考取功名者,还可得到族人公偿的奖励。挺秀书院为惠州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另三座为丰湖书院、崇雅书院、铁湖书院,均为淡水名人、“铁笔御使”邓承修所办)。
链接
书院培养4进士9举人
自挺秀书院创建以来,叶氏后人不断捐银重修扩建,为挺秀书院的人才辈出打下牢靠的物质基础。有数据显示,在清朝,沙坑叶氏宗族弟子就读于挺秀书院的学生中考上进士的有4人、举人9人、秀才48人、监生12人、翰林院士4人、国立大学生166人、登士郎38人、奉直大夫14人,县(市)册同27人,军功五品人8人,军功六品人6人。
叶氏惊蛰祭祖300年风雨不改
2017年的惊蛰日早上,在通往逢春公墓园的村道二边,插遍了繁体叶字彩旗,行人和车辆鱼贯而入。逢春公理事会理事长叶振芳率全体理、监事和逢春公派下五大房裔孙,以及分别来自马来西亚、台湾、香港、广西、国内各地返乡的众裔孙共2000多人,一起参加拜祭同一祖先———逢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