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奇闻

  叶氏惊蛰祭祖已经沿袭了300多年,已被列入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662年,叶氏从兴宁南迁到归善沙坑(今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铁门扇村黄竹沥附近)。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需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为代表,树立在当时当地的社会地位,以谋求南迁族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逢春公叶特茂曾经在乌石寨舍己救乡亲的感人事迹,使他从兴宁以来一直到归善都是叶氏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代表人物。叶特茂1709年九十三岁高龄去世后,所有从兴宁南迁归善这边的叶氏族人一致公认逢春公为归邑始祖之地位,铭刻墓碑碑文公认。

  逢春公墓地建在黄竹沥老屋村后山坡。公元1712年,叶辉庭带领族人对逢春公的圆坟正是选在惊蛰日,并一同纪念南迁五十周年。因此,出现了众多前来拜祭的乡亲族人,有为团结而来,有为感恩而来,有为合作开发农业水土资源、山林资源而来,有为化解矛盾而来,逢春公墓地前站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族人,场面十分壮观。当时带领大家拜祭逢春公的是特茂公的第三儿子叶辉庭,一举成就了子拜爷坟八百丁的美名。纪念南迁不是年年举行,然而,缅怀先人的祭祀必须每年进行。因此,惊蛰日祭祖的活动就成为新的传统。

  300多年来,每年的惊蛰日早上,风雨不改,叶氏后人从四面八方赶到秋长铁门扇村黄竹沥,对沙坑叶氏开基祖逢春公进行隆重拜祭以及南迁纪念,参拜秩序讲究,仪式庄严,场面壮观。如今每年回乡参加祭祀的都有上千人,其中包括部分移民海外的叶氏后人。叶氏祭祀习俗不仅成为家族间的联系纽带,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沟通方式。

 

  叶氏惊蛰祭祀习俗是沙坑叶氏后裔的传统节日,祭祀活动仪式庄重、肃穆,礼数周全,保留了许多已濒临失传的中国古代礼仪,包括行初献礼、恭读祭文、行亚献礼、醒狮参拜行礼等。沙坑叶氏祭祀习俗对于研究惠州以及岭南地区传统祭祀礼仪的来源、产生、传承、发展,以及传统的族群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