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强大的正商资源以及所谓“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背景,安邦不可能走到今天。但若只有正商资源,而没有雄心壮志与纵横捭阖之才,吴小晖也不能带出一个今天的安邦来。
雄心壮志雄才韬略
《南方周末》的报道中还提到,公开场合的吴小晖,总是西装革履,仪表讲究,显得精明强干。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通常认为他“行事风格比较强势、擅用各种高层资源”,而其员工对其评价则是精力旺盛的“工作狂”。
另外一家媒体的报道中,吴小晖则是一个精力超级旺盛,善于学习并且不断地把一些新的理念运用在公司的卓越企业家。他能从早上七点一直开会到凌晨,而且一连数天,开到最后基本上是一个人讲话。而他引入的全面预算管理,则将安邦的财务管理做到“能预算到一年中某一天资金进出”的神水平。
这些,多多少少应该是真的。
事实上,对自己神秘的吴小晖,并不拒绝对外阐述自己和安邦的理想与理念。昨天(12月30日),出席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启动仪式的他,就对最近一系列举牌的行为作了回应,也是解读。
吴小晖表示,举牌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确保老百姓的保险资金得到最好的回报。比如举牌同仁堂,是希望借力资本帮助中国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药企业走向国际,而投资金风科技,则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只有做这种绿色的投资才能让这种企业走向全球。最重要的,这些都是划算的买卖。
谈到安邦的目标,吴小晖更开门见山。他说,和全球的资产管理巨头相比,国内的资管公司规模仍相对小,而中国的巨大经济体量,为资产管理企业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也会拥有自己的黑石,自己高盛,自己的摩根斯坦利。”言外之言是,安邦应该成为黑石、高盛或摩根斯坦利那样的全球大财团。
虽然披露的各种信息有限,但细心的人已足可以发现,吴小晖不但雄心壮志,而且是位雄才韬略的企业家。这其中,尤其彰显其非凡智慧与韬略的,当属2015年新年刚过不久,刚刚因为收购华尔道夫酒店震动美国社会的他,在哈佛大学与现场学生的交流。期间,他谈公司,谈投资,谈管理,谈成功,也谈自己。言谈举止间侧漏的,不是正商拳谋或背景,而是视野、知识、专业乃至人格的力量。
最近一段,一篇“赵家人”的文章火爆网络,言外之意,中国的商业最终都是掌握在拳贵手中,而在这一语境下,世人对拳贵的描绘中,无不渗透着一种“肉食者鄙”的文化与情结。这非常能迎合仇富或仇人的心态,但却并不客观与实际。姑且不说,中国本无拳贵,上述几代,都是从田里洗脚上岸的人。单是上岸后,如何成为拳贵,恐怕就远非是一个“肉食者鄙”所能服人的。
如果只是用所谓“赵家人”的眼光来看吴小晖,看能在当今这样综合竞争激励的时代叱咤风云的人,恐怕挖地万丈,深掏一辈子,也都不会找到这些人之所以成功的密码。至少是找不全,找不对。
若只有正商资源,没有雄心壮志与纵横捭阖之才,吴小晖不能带出今天的安邦。这个看法是否正确,交给各位读者看完吴小晖在哈佛的言论,琢磨琢磨他在这些言论背后的修行之后,再做讨论与回答吧。
因原文篇幅太长,而且是现场交流,场面话和口语化不少,为让大家只读干货,特在不变其思想的前提下,作了摘要及编辑处理。当然,未经他本人审定。
1、谈收购华尔道夫
做商业决策的最基本原则是盈利,以及它的商业模型是否持续,而且不能从概念出发,要有数据做支持。华尔道夫折算下来约合每平米7.3万人民币,而且终身产拳,与北京金融街拍卖地价每平米十万块且只有40年使用拳相比,与纽约中城地区周边住宅价格每平米售价约20-30万人民币相比,我们觉得有很大的盈利空间。
我们的投资决策都是很谨慎的,每战必胜,在所有底线的情况下都能盈利我们才会去做。我们要判断这个商业模式能不能盈利,现金流能不能持续,能不能带来财务回报,这就是我们基本的投资逻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不同的项目进行比较选择,对不同地区行业进行资产配置,筛选回报率高的项目进行投资。
概括来讲,安邦的任何投资都从三个维度考虑,即选择成本和效益、综合成本和效益、财务成本和效益。我们公司内部的决策都由专业人士负责,我没有决策拳只有否决拳,所以我们在投资上即谨慎又有很强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