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文字英雄是原创者还是翻译者呢?您愿意去寻找和原创者的同构并且去自己化,还是更愿意凸显自己的风格?
A:后者,我想有自己的色彩,这样才好玩,比如杨绛的《塞万提斯》,傅雷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译者与原创不可分,就在于极强的个人色彩,个人的优雅、粗糙都融化在作品里,从这个意义上讲,二次创作挺好玩,他借你的诗还魂,你借他的土壤长出自己的草。Q:虽然诗集还未出版,不过网络已经有不少流传,一看就是您的风格。A:对,有些“流氓”语言明显像我。
有些东西只是听上去很美,比如,在《万物生长》中客串一场车震
文字打败时间,春风打败我爱你。从冯唐的《万物生长》中随便揪出一段,在情人节,在每个我和你的节日,都可以用得上。“我们是世人最好的朋友,我们是世人最差的情人。我们彼此相爱,就是为民除害。”
冯唐的世界无故事,冯唐的世界甚至无人物,没有人会想象自己是冯唐小说中的人物,想进去也找不到门。他的小说很难拍成影视,可是李玉来了。冯唐对李玉笑说“拍得比《阳光灿烂的日子》好就行了”,原著“浑身都是小鸡鸡”让你回望青春感觉山非山、水非水。
朋友对他说“决定留到女儿十八岁给她看看,原来老爸是这样长大的。”不知其他回望青春的作家如何攀登,不知李玉如何呈现。
Q:您曾说自己的作品不太容易被影视改编,《万物生长》怎么成为了例外?
A:文字是一种材质,影音是另一种材质,如果一个蛮好的导演,有冲动试试用不同的介质表现同样的人性、情感,我觉得应该支持。此外,影视是比小说更大众的方式,我的小说有一小撮铁杆读者,每年都在卖,可是的确也有相当多的人,不能说有阅读障碍,至少他们读长篇感觉很累,通过电影,让他容易接触到书中描述的人性和生活,或者看完电影,意犹未尽,就很有可能激发阅读的兴趣,这样从传播的角度就是好事,我从来不仇恨市场,不仇恨多挣钱,不仇恨好东西多一些传播。
Q:主演范冰冰、韩庚颜值很高,即便这样,仍有一些读者粉丝觉得您能出演才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