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为了它,林鸣和总设计师刘晓东他们没少费工夫。解决管间大接头受力损坏的问题,首先要找到力和位移的平衡,国外专家提出很多方案,却始终有偏差。

  “这是力,这是位移,这条虚线就是让力和位移达到平衡的曲线。”找出这条曲线花了一年多时间,说到得意之作,林鸣拿起笔现场画起来:“我觉得这很酷、很漂亮。”而“记忆支座”就是让这条曲线变成现实的巧妙产品。样品一出来,林鸣就请工作人员搬到办公室留作纪念。在林鸣办公室见到的“记忆支座”是长、宽都不足1米的金属方块,虽然小,但由于制作材料是锌,每个的重量大约有200公斤。

  “他们开始还不愿意搬,被我‘强迫’的。”林鸣打趣道。在他看来,这是自己交给岛隧工程这所大学的作业中引以为豪的一个,“记忆支座”的前景将无可限量。日后,林鸣打算将这几个样品赠送给博物馆。

谈管理

  尊重是基本原则 工作必须“严苛”

  深埋沉管、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工厂法预制、外海深槽安装……这一系列的世纪难题在林鸣最初接触港珠澳大桥时是想象不到的。这个桥梁专家、隧道“菜鸟”只能凭着一腔热情,硬着头皮上。“困难是逐步加深的,一眼望不到头。”

  1992年,35岁的林鸣开始参与建设他在珠海的第一座桥梁——珠海大桥,而后又相继参与了淇澳大桥和只有两公里的“伶仃洋大桥”项目,港珠澳大桥是第四座。

  “项目部旁边的淇澳大桥就是我提出填海填的,当时的海很漂亮,结果被我填成泥滩,那时候不懂环保。”回忆起曾经的粗放式造桥,林鸣有些惭愧地笑了。

  除了工程难度,林鸣的另一项挑战是,如何管理数千人的庞大队伍?

  “对人的尊重是基本原则。”岛隧工程的员工都知道,林鸣对灰尘控制的要求很严苛,“必须一尘不染”。起初也有许多人质疑“有必要吗”,林鸣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你设想一下,在昏暗的灯光下,灰尘漫天的环境里,跟员工说要建世界一流水平的超级工程,你愿意吗?”

  在岛隧工程各个工区,都有这种一尘不染带来与众不同的舒适感。工地、营地、船上、桌椅、洗手间,员工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处都干净整洁,并且设施齐全、布置讲究。每每问及,员工都会说:“这是林总的要求。”林鸣的“严苛”让他们念念不忘。

  作为总工程师,林鸣带领团队突破无数难题,向岛隧工程这所“大学”交出了无数成绩单。而作为总经理,管理也让他得到不一样的锻炼,“更像是我们所有人一起重读了一回大学,这里是我们的大学。”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