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E15沉管第一次安装,据林鸣描述,当时前方已发现了异常回淤迹象,但无法确定回淤面积。潜水员只能管中窥豹——看到8000多平方米中的几十平方米。
很多人希望尝试一下,但林鸣知道,如果回淤严重,安装失败,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林鸣遇到了一生中最困难的选择,下令回撤还是继续安装?
进,是不可预测的风险;退,是人力、工期、成本的巨大损失。身陷困局的林鸣左右为难。允许他思考的时间不多,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林鸣下达了回撤指令。
春节后的2015年初,E15沉管迎来了第二次安装。经过一整个春节的守候,所有施工人员斗志昂扬、满腔热情。然而,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进不到一半,前方再次传来回淤消息。这一次没有选择,回淤严重,必须回撤。
总指挥人林鸣很清楚,安装必须再次延期。然而就连他,也无法从感情上接受这一事实。在工人们眼中,林鸣仍旧平静淡定,他用戏里的唱词淡定地指挥“再探再报”。而此刻,林鸣的心里承受着巨大的拷问:“怎么向社会交代?同样的问题还有多少?”
“回撤。”这一次,林鸣平静而果断地下令。安装团队再次陷入沉重打击,这支坚毅的队伍集体抹起了眼泪,林鸣心中百般滋味。
经过半年多的苦战,建设队伍“三征伶仃洋”,沉管E15的安装才得以完成。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恰恰是刚刚开始。三次安装的重挫之后,林鸣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有一套装备把淤泥清走,把石头留下,彻底解决回淤问题?”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后,他正式提出,要开发一套清淤系统。
这支队伍总有一种将坏事变成好事的精神和力量。10个多月后,曾经不敢想象的清淤系统正式诞生,回淤问题有望真正得到解决。
凑巧的是,清淤系统刚刚诞生,就赶上了沉管E22的安装,这一次面临着比E15更严重的大面积回淤。当时检测到的淤泥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20多公分厚,想起E15的半年苦战,建设者们心中仍旧充满忐忑。
如今说起沉管E22,林鸣心中无比畅快:“靠着清淤系统,这一次安装,只用了4天。”
这一回,大敌当前,他们不再被动撤退,而是抓住严重回淤的现象,研究出了回淤机理,“从此以后,我们可以计算出回淤强度,能够自主掌控工程进度了。”
这套回淤机理很快又用在了最复杂的沉管E33的安装上。林鸣介绍,沉管E33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集合了曲线沉管、岛隧相连、严重回淤等多个因素,工程队伍是采用“风险导向”完成了所有工作,这节沉管的准备工作花了一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