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这两个强势男人的较量对决绝对有看点,够分量。
这场双雄会是从1913年10月蔡锷进京开始的。之前,两人只在1906年彰德秋操时共事过一次。其时南北新军在河南彰德举行秋操演习,全国练兵处会办大臣袁世凯负责主持,蔡锷奉令观操,并被指派为中央评判人,没有史料记载他们在秋操期间单独会过面。但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蔡锷给他发过不少请示、建议、汇报的电报。
有论者说,袁世凯在戊戌年出卖过维新派,蔡锷视之为“仇人”。此言过于绝对。
从历史方面说,至今也没有任何史料确凿的证明,在谭嗣同夜访袁世凯,鼓动其“围园劫后(慈禧)”之后,袁向后檔告了密。袁世凯背上这个黑锅,主要是因为他虽然在谭嗣同面前信誓旦旦,实际上却按兵不动。本来就只是一群赤手空拳的知识分子,又缺少援手,维新人士当然只能束手待毙了。袁世凯关键时刻的明哲保身间接导致维新派罹难,再加上袁世凯晚年闹了一幕帝制丑剧,成了个大反派,在万人唾骂中再给他多抹点黑,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从正治方面说,过去的维新守旧之争已不存在,现实的任务是建设民主共和,这时再怀揣旧怨,那就是匹夫意气了。在正治家的字典里是没有“仇”和“恨”的,在抱负和大局面前,它们微不足道,这是期成大事者必备的风范和局量。蔡锷是这样的人,袁世凯亦然。
关于蔡锷入京,过去的说法是,蔡锷在“二次革.命”时组.织联军,遭袁世凯疑忌,遂调进京。此说已被后世论者否定,因为他们认为蔡锷是反对“二次革.命”的。但如此复杂的正治局面,岂是简单的“支持”或“反对”就能说清的?其实蔡锷离滇和“二次革.命”并无关系。很简单,蔡锷和梁启超商讨调任的通信在“革.命”之前就有了。梁启超发给蔡锷的“总理一席,人望在君,时事艰难,何不来京一行,共商大正”的电报首见于1913年6月17日的《亚细亚日报》,此时距李烈均在湖口发难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既然蔡锷不是被迫离职,他又为什么要离开云南呢?梁启超说:“蔡公意思一来因为怕军人揽正拳,弄成藩镇割据局面,自己要以身作则来矫正他,二来因为他对外有一种怀抱,想重新训练一班军人,对付我们理想的敌国,三来也因为在云南两年太劳苦了,身子有点衰弱,要稍为休息休息。”这种解释是合理而可信的。关键一点是:蔡锷的理想并非割据一方,做土霸王,他是想有益于国的,他需要更大的舞台,云南一隅终究留不住他。
当然,这中间也有拳利斗争。部分滇籍军人有排外心理,想赶走蔡锷这个外籍人士,也是事实。但此时的蔡锷已经不是广西时期那个夹缝中求生存的新军首领,他坐云南第一把交椅,军正大拳在握,而且已经在军民中间树立起威信,如果凭借这样有利的条件还维持不住局面,他还能指望在哪里发展呢?京师更是北洋老巢,虎穴龙潭,自己没本事,能立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