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柳新华参加的难以忘却的、梦想成真的1978年高考。
背景:据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的老师回忆,1977年、1978年两批高考生都是在1978年入学,只不过一批是在3月,一批是在10月。这两批考生年龄差别很大,年龄最大者32岁,年龄最小者15岁,是应届毕业生,相差17岁。77级学生中女生很少,大都是男生。他们都已结婚,对象大多是农村妇女,有的已有两个孩子,他们有的当民办教师,有的在非教育岗位上干临时工,还有的务农种地,思想压力大,经济负担重,高考前都经历了一场异常艰难的复习拼搏。因为77级从得知高考的信息到12月9日考试,这之间只有几十天的时间。
1981年先预选,再报志愿,最后出成绩
“应该说高考正策变化的年份集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正策也大多是由上而下,作为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和学生了解很少,我当时甚至连专科、本科都分不清,高考对我来说只有一个目的,考上学,吃上国家粮,离开天晒地烫的农村。”在正*府部门工作的孙宏依稀记得当年的时光。
“我们高三当时是6个班,5个理科班,1个文科班,其中一二班是招远县(市)的县(市)重点班,这两个班只有一个同学预选没有选上。普通班没预选上的人偏多一些。”孙宏说。“当时学校安排的大客车把我们送到县(市)城招远宾馆,住的是大通铺,很简陋,就是在地上铺了一层防雨布,吃是自行解决,大家都带着干粮。我记得那几天特别热,可能也有紧张的原因,晚上睡不着,早晨三四点钟大家就都起来了。”孙宏说。
“以后的很多年,招远二中的考生也大部分住在招远宾馆,后期有部分住在金城大酒店,那个时候条件好多了,标准间带卫生间。不过许多来自农村的考生考虑到费用问题,寄住在招远城里的亲戚家里。”来自招远的考生对当年的高考印象一直比较深刻。
恢复高考之后,最初实行的都是高考前填报志愿方式。那时候,考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平时学习成绩填报志愿,然后参加高考,高校根据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不管上什么样的大学,不管什么样的学历,只要考上了,那就是国家干部,就可以吃国家粮了。“我当时考大学的时候,不同行业、不同学历的工资水平差别不大,干什么,什么学历不重要,重要的是非农业户口。我看好的有两所大学,一所是公安大学,另一所是铁道学院。公安大学神气啊,考上了没人敢欺负,铁路是‘铁老大’。不过当时先报志愿,为了稳妥没有报这两所院校,我听家里的一个亲戚说,山东农业大学的农经专业分配很好,最差分到市里,而且农业类、师范类、军校类不收学费,还有生活补贴。我报考了山农大。高考成绩出来后,我的分数高出本科线30分,在学校排名第16,如果当初报考那两所大学的话,希望是比较大的。”
背景:1980年,外语考试成绩,按3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仍可作为参考分。1982年,外语成绩按70%计入总分,从1983年起,100%计入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