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有催眠
有了真实的体验后,记者与彭旭之间关于催眠的话匣子打开了。在记者前来体验采访前,有一位同事非常自信地说:我意志强大,绝对不会被催眠。
对此,彭旭说,嘴上越说不会被催眠的人,越容易被催眠。因为一个在业务上判断能力很强的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往往不是那么有主见,他们也能在一种特定的气氛中,由他人暗示加上自我暗示而进入被催眠状态。
人们表面上是被催眠师催眠,其实主要还是在催眠师语言的暗示下被自我催眠。“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冲突,或者压抑的情感。催眠师会通过语气、语调、手势等营造一种放松的氛围,让人有一种安全感,不用再防御,不用再束缚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下,每个人都会被催眠。”他说。
催眠并不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催眠状态是生物界的本能状态,作为一种生理科学现象,我们生活中处处都会有催眠,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彭旭说,催眠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当一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一活动时,由于精神的高度集中,以致对外周环境的事物一无所知,这种状态也属于催眠的一种形式。
“小动物遇到危险时,会表现为假死,也是一种催眠本能。”彭旭说,专业上把催眠分成四个境界,催眠秀、催眠操、催眠治疗和催眠道。这四个境界,就如同舞台表演的太极舞、健身的太极操、用来格斗的太极拳,以及参悟人生的太极道。
催眠不是“剪去”坏记忆
催眠的神奇,在人们心里近乎是一种超能力。有一位母亲说14岁的女儿很怕黑,可能与上幼儿园时被关过小黑屋的记忆有关,她想通过催眠来把女儿的这段记忆拿掉。
彭旭说:“痛苦的记忆是不可能抹掉的,催眠治疗只是抑制这些过度兴奋的记忆,让她们慢慢脱敏、淡化记忆的负面影响。”
催眠师借助人类的本能来进行暗示和指导,可以对患者进行催眠治疗,主要适用于心因性的精神障碍,如癔病、疑病症、恐怖症、身心疾病。
彭旭的第一位患者是名年轻女性,因为15岁的时候受到过伤害,女孩选择性失忆了,那几年的事都不记得了,但每晚总是被噩梦惊醒。
彭旭分析说,这名女孩的失忆,其实是心因性失忆,是把对自己有害的信息自动屏蔽掉来保护自己。然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会越积压越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