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先说一个故事吧。过去,有个果园主果园的土墙被雨淋出个洞。路过的行人看见这个洞,大部分都不加理睬径直走了,也有个别的出于好奇,往洞里“窥视”。果园主很不愉快,就在洞旁写上警语:“不准往洞里偷看!”没想到,从此路过的人再也没有“径直走了”的了,几乎所有的过路人都要把头伸进洞里,想看个究竞。我觉得,那些开班会的学校和老师,其动机可能和这果园主一样,是好的,但其得到的效果,也可能和这“不准往洞里偷看”的警语一样,是适得其反了。

  我不知道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但我知道,人有一个共同的本性,那就是好奇,对众人关注的事物,不管是好是坏,自己既然知道了,就都想“弄个究竟”。甚至你越不想让我知道,我就越发想知道。其实,“艳照门”的知晓者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多,并不是人人都有上网,也不是上网的人人都会浏览到那些传说中的照片,我就是一个每天都要上网的网民,但我却没有看到过那些照片,更何况是一些好不容易挨到放假却还要补习功课的青少年学生?更何况是那些中学生甚至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当然,他们当中也肯定有一部分人看过那些照片,甚至还可能做了下载,不过,当公安部门警告不要传播和宣扬这些图片的时候,当主渠道认定这些图片“不健康”的时候,他们还敢公然宣扬自己看过或把下载的图片示人吗?就算有个别违了规,那也是私下小范围的事,何至于弄得全班都知道,然后让更多“爱违规”的同学跃跃欲试,想打听一下谁有这些图片,以便一睹为快呢?

  我这样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这是网络上的一段文字:据香港媒体报道,由互联网引爆的艺人“艳照门”风波,掀起一阵自拍风气。陈冠希式的动作,不但成为街头巷尾的话题,香港未成年学生更以此为乐,争相模仿,摆出极度意饮的动作,而且洋洋自得地将自拍照片上载到互联网,供人浏览。“艳照门”风波已由艺人八卦新闻,演变成社会事件,逐渐蚕食青少年心灵,挑战社会道德观念。心智未成熟的学生争相模仿饮亵动作,潜移默化,青少年滥交之歪风,将一发不可收拾。

  也许你会觉得,上面这段文字似乎透露了这样的意思:香港的未成年学生大都看过了“艳照门”图片,而且已经非常的公开化了。我不知道实际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如果是的话,香港教育界是应该及早采取措施进行深入的引导教育的。但我要说的是,既便是这样,那也是香港,虽然网络无远近,但中国大陆距香港是有空间的,何况是重庆某实验中学的七年级二班?而且这个七年级(初一)二班的同学与与香港未成年学生还应该有年龄差别吧?真正有思考的教育者,不应该从上面这段文字找出大张旗鼓地开班会讨论“艳照门”的理由,相反的,我们应该从上面这段文字,敏锐地感觉到未成年学生模仿能力的“可怕”,“艳照门”事件发生后,香港社会一定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和办法来消除不利影响,但未成年学生还要如此“放肆”,实在说明了“不准往洞里偷看”的简单教化力量是何等微茫。所以,要让他们少模仿,就应该让他们少知道,请不要给这冠以“愚民正策”,或者“堵而不引”,这是一种明流与暗流的对抗和平衡,是大环境与小气候的较量,如果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受这个事件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不谈论这个不良的事件,那些小暗流,怎么成得了大气候呢?再说了,如果真的“地球人都知道”了,我们的明流不好躲了,如果继续躲,暗流就要成明流了,我们再来开班会,再来坚定果断地并且科学有方地引导也不迟啊,何必“不失时机”当然也是不假思索地和着暗流的节拍“一哄而上”而“助纣为虐”呢?

  教育是讲方法的,教育更是讲时机的,教育是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平衡的。否则,想当然地警示“不准往洞里偷看”,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教育效果无非适得其反的。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