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迅雷这样改变西方人的概念定义,在事实与逻辑上是经不起质疑的。他之所以一定要这么说,除了从心底里接受不了中国是一个好现象的情绪以外,在意识上就是认定了中国货币过多,必然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因此必须要找出通货膨胀现象来证明西方人的货币理论是正确的。
可是中国的货币真的过多了吗?凡是认定中国货币总量过多的,其依据仅仅是M2数据“过大”。可是货币内容并不仅仅只有M2,还有M3甚至M4。
首先,说中国的”货币总量过多“的人,不管他们意识到了没有,都是在现有的人民币与美元的比值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价值量,得出来的结论。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币值明显没有今天这么高,是不会有人说中国的货币总量”过大“的。比如印度卢比,货币价值量低,谁也不会说他的”货币总量过大“。
事实上,指责中国货币总量“过大”,都是从货币代表了的一定价值量出发来认定的。如果人民币的价值量偏小,现有的货币量就不会被认为“过大”。可是如果货币量真的“过大”,就意味着货币的稀缺性降低,它的价值量也就会降低,而价值量降低了的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减少了,货币总量也就不存在“过大”的现象了。
也就是从货币的价值规律来说,货币总量“过多”是一个悖论命题:货币没有贬值,意味着货币稀缺性没有降低,显示货币总量不存在“过多现象”;如果货币贬值了,则意味着货币代表的价值量降低了,那么就需要这么多的货币量,才能够满足市场价值总量对于货币量的需求,也就是说,中国货币总量没有“过多”。这是一个市场逻辑。
我们拿日本的货币现象来对照分析一下:
根据日本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执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正策后,截至6月20日的日本货币供应量已达400.47万亿日元,历史上首次突破400万亿日元。
日本央行供应的400万亿日元货币量中,仅有不到100万亿日元进入了商品流通环节,其余的300多万亿日元都在央行睡大觉。所以日本央行只好购买市场资产,对流通环节直接投入货币。不过,由于市场各方对经济前景悲观,央行直接向流通环节投入的货币,在进入资产出售者手中后,又退出了流通环节,市场通缩依旧。
根据日本央行2016年10月-11月日本货币M1M2M3平均余额数据分析,当时日本M2总量951.8万亿日元,相当于9万亿美元。日本的GDP相当于中国的40%,按照日本的M2总量与GDP的比值,中国应该的M2总量应该为22.5万亿美元,约为150万亿人民币。2016年8月,中国的M2总量为151万亿人民币。这说明与日本比较,中国的M2总量基本合理。
日本广义货币总量1959万亿日元,相当于16万亿美元。日本的GDP相当于中国的40%,那么按照日本的这个广义货币总量与GDP的比值,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应该为40万亿美元,也就是260万亿人民币。可是2016年8月,中国的M2总量为151万亿人民币。如果只用M2的数据作比较,显然中国的货币总量不是“太大”,而是太小。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