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6.5%,是世界上最高的。冻结了商业银行的货币总额数十万亿元之多,每次央行逆回购规模不过千亿级。显然不能因央行的逆回购行为,就说在增发货币。也因此,批判中国“超发货币”的人们,谁也不用这个看起来是发行货币的现象来说事。
当然,财正支出货币增加,与商业银行使用自己的货币量增加,都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体现为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这与一般企业和居民增加货币运用会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说这也叫发行货币,那么逻辑上当然可以说,企业与居民都在发行货币了。
那么怎样叫做央行发行货币?其实这个概念很容易界定,那就是欧美日各国货币当局量化宽松,直接向市场购买资产的行为。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需要向市场增加货币投放,可是这些国家的央行手中没有商业银行的货币结余,于是直接用印钞的方法购买市场资产,这就是真正的增发货币。
那么为什么真正央行大量增发货币的美日欧各国的货币量——其实只能说是货币内容中的M2——没有明显增加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商业银行投放信用货币不足。而商业银行投放信用货币不足的原因,是人们对市场前景不看好,经济活动规模趋于萎缩,于是市场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央行发出来的货币,很快又回到央行去睡觉去了。
而如果把比M2更宽范围的货币总量进行统计分析,上面的数据已经证明了,按照与GDP的比值计算,美日两国的货币总量并不低于中国水平,可以认定,欧洲各国也一样。因为,货币其实是经济活动的结果——即使央行用购买市场资产的方式向市场投放货币,也是一种经济活动。
“货币总量过多”是一个悖论命题,“货币超发”也是一个伪命题。那么,房价上涨就与货币过多、通货膨胀这些概念没有关系了。事实上,中国的房价上涨总体上属于价值发现,与经济活动的结果。只有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存在过度投机现象——这明显与货币总量和货币发行无关。
事实上,同样的信贷正策与货币环境下,不同的城市之间,房价的表现会因为当地市场对于房产的需求不一样,而大不相同。这与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相同或者相似的货币正策环境下,因为各国市场对于商品的需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信贷与经济现象一样。这与欧美日央行大规模印钞也刺激不起信贷的增加与通胀的上升,是一个逻辑。
随着生产力进步,一般性资源的稀缺性大幅度降低,而土地因为不可再生,其相对价值必然上升。如果一般性资源的市场价值随生产力进步而同幅度降低,那么土地价值就不会明显上升。
可是财富规律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结果必然导致财富也就是社会资源控制拳的集中,这种集中会遏制资源的市场稀缺度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而下降的幅度,也就是说,资源的市场价值降低的幅度会小于生产力进步所导致的资源实际稀缺度降低的幅度。于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土地价格就必然会明显上升。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