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因为没找到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数据——批判者们都没分析过这个数据,所以就此说中国货币总量太小,是不符合逻辑的,当然在没有确定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是多少的时候,也就不好说中国的货币总量“太大”了。
日本的广义货币1659.4万亿减去它的M2总量951.8万亿,为707.6万亿。M2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为57.36%;如果按照这个比重测算,中国合理的广义货币总量应该为263万亿人民币,与上面推算的合理广义货币总量260万亿相当。
考虑到中国的M2总量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中国市场的融资环境偏重于银行信贷,也就是M2在广义货币总量中的占比会偏高,逻辑上,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会低于260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与GDP的比值,很可能低于日本的这个比值,中国的货币总量不是“过多”了,而是过少了。
有人会说,日本原来也是一个货币总量过大的国家——在批判中国货币现象之前没人这么说——所以中国与日本的比较不能证明中国的货币总量没有过大,应该以美国做衡量标准。
可是美国不公布M3的规模。美国M2总量为12万亿美元。如果只比较这个指标,显然美国货币总量严重偏少。可是我们知道,M3中包括有各种债券、信托、金融票据等内容。其中仅美国国债就高达19万亿美元,再加上美国特别发达的金融信托与企业债券活动形成的货币规模,美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与GDP的比值不会比中国和日本低到哪里去。
也就是说,美日两国的货币总量与GDP之比,并不见得比中国低,中国的货币总量“过多”,不但在逻辑上是以一个悖论命题,在事实上也基本可以认定,是一个不存在的现象。
李迅雷一定要找出中国通货膨胀的现象来,还因为在看到M2增长迅速的现象后,认定中国央行实行了“货币超发”,从伦理上要找出指责中国正*府的理由来。可是事实上中国正*府这些年就没有增发过货币,不可能有“货币超发”现象。而从“货币总量过多”是一个悖论命题的逻辑分析,“货币超发”其实也是一个伪命题。
市场上的货币增加来源有两个:1、央行投放基础货币;2、商业银行投放信用货币。
近年来中国央行从没增发货币。正*府行为导致市场货币增加的方式,一方面是加大财正支出力度,另一方面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大财正支出力度,不过是正*府增大了货币支出规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不过是让商业银行被冻结的货币释放出来一些,也就是允许商业银行更多的使用本来就属于自己的货币。
除此之外,央行逆回购行为,如果不考虑其货币环境因素来看,应该可以叫做增发货币行为。不过中国央行的逆回购是以依然对商业银行保持着很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货币依然被冻结了很大比重的环境下,为了短时期内的市场货币松动需要而进行的。在总量上依然没有对市场增加货币供应。因此本质上不属于发行货币。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