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违规行为的砝码,周强引用了王雪冰的话;肯定是违规了,希望在年底时能将功补过――多点赚钱。停顿了一下,周强想起王雪冰跟他说的一句话:“我想的最多的是什么?我一直想多赚点钱。”语速很快的周强接着说,行长年年来都批王雪冰,而看他赚钱赚得那么多,也就年年都让王雪冰继续做。
显然,在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王雪冰有了实现他大银行家之梦的平台。中国银行有关资料显示:到1992年末,该行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比1982年增加30倍和47倍。贷款项目表现尤为突出,不但成为该行利息收入重要来源,而且王雪冰在1991年设立了信贷管理部,负责统一授信工作,加强对贷款项目的审批、发放等工作以及实行预警监测办法,使不良贷款逐年有所下降,到1992年降至1.3%,已在提存准备金范围之内。
其实这样做的背景是一个与伦敦分行损失4000万美元同样重大的一个失误。
1990年,纽约分行向美国Drexel投资银行拆出资金2000万美元。知情者向记者介绍说,80年代初,美国几家大的投资银行,特别是Drexel Burnham Lambert公司极力向投资者推荐劣质债券。利用承销垃圾债券替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方法,使得米尔肯成为美国金融史上的重要人物。这种新金融产品的开发,完全改变了美国70年代到80年代的发展。由于听从米尔肯的意见购买的债券总是能获得高额收益,投资公司对他的判断高度信任,只要他一个电话,就能立即筹措到上亿美元的资金。
纽约分行显然也是对这笔业务寄予很大希望,可是不久情况急转直下,Drexel投资银行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进行债务重组,使资产产值迅速缩小,鉴于收回全部拆放资金已无希望,乃由该行分两次核销1300万美元,结束了此案。
陈介生告诉记者,实际情况是,在这2000万美元已经到期的情况下,由于纽约分行的业务员消息不灵通,也不够谨慎,又答应了Drexel投资银行延期的请求。而这个请求是王雪冰批的。不过事情发生时王雪冰人在北京,所以“有带领责任,没有直接责任”。
这样的决策失误在当时对王雪冰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王雪冰已经初步缔造了一个他的纽约王国,这个王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然,这也借助于他已经在海内外构成的准“大银行家”身份。陈介生回忆说,到1993年王雪冰回来时,已经没有人再提起这件事了。
世界的,更是中国的王雪冰在纽约时,他的行为方式依然被人议论。邱敏姝说,她听说王雪冰在纽约分行时单独买了一栋小洋楼。而一般性的做法是,海外行同事在租房或买房时,地点大都离得比较近。周强去过王雪冰的这栋“小洋楼”――“在联合国旁边,是由一房一厅改造而成的二房一厅,总行早就批下来了,王雪冰把其中一间当成了工作室,也是惟一开会的地方。”不管别人有多少议论,议论实质性的作用已经微不足道了――周强说,中国银行的几任行长甚至一些正*府要员可能都光临过这栋小洋楼。
前任中国银行欧洲某海外分行负责人解释他们的实际地位时说:一般国内高层人物出访,当地使领馆经常要召集中资机构开会,银行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国内高层出国时,外汇管理得很死,这里有一个有趣现象,可能有高职位,不一定有很多外汇;而银行显然是一个口子。海外分支机构可以向总部申请提供车辆等海外服务――海外分行的外汇支出是不受国内控制的。”说起“每周会同纽约分行一些管理高层共进晚餐或举行家庭派对”的做法,周强说,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还是一个很封闭的部门,中资企业派到海外的几乎是银行的信贷主要客户,这些人组成了固定的圈子。不只是他们之间经常见面,周强也经常可以见到出访的高层带领。董长水说他还在阿联酋时,他们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在美国的一家公司就给他打来电话说,你的同学王雪冰做大人了,能不能找他帮助解决资金问题?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王雪冰对董长水的答复是,你对这家公司不了解,就别插手了。
比较使领馆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知情者说,使领馆搞不定的事情可能还要由纽约分行处理。比如一些高层带领出访,在世界经济中占一席之地的美国银行有时就是参观访问的一个项目,但能否得到参观访问的认可,这就需要纽约分行从中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