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反对的声音其实一直没断。王雪冰在国外培育的大银行家之梦显然在1988年的国内,难与当时的环境相融。之前这种冲突已经有所表现,知情者说,张国文当时让王雪冰去总行内部檔校,但王雪冰拒不参加;后来有人推测王雪冰是否没将张国文看在眼里――王雪冰当时呼声很高。有一种说法是,王雪冰是被当时有关方面看作中行四大最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之一。

  纽约独立王国70年代伦敦分行的绝对地位到王雪冰任纽约分行总经理时已经有所降低。原来伦敦分行的外汇交易日交易额高达数亿英镑,而到了纽约分行开业后,中国银行总行随即将在北京与国外代理行做的资金拆放和外汇买卖业务,逐步交由纽约分行代总行在纽约市场拆放和买卖成交。于是,纽约不只是世界金融中心和筹集资金的理想场所,王雪冰也在这里找到了能容纳他的大银行家梦想的王国。

  一个纽约分行总经理的拳力有多大?王德衍听到这个问题后有了笑意,他说,海外行与本地不同,海外行主要是开展当地业务,总行对分行总经理有个授拳书,“除了卖掉分行外,基本什么都可以做”。

  也就是在这个前提下,王雪冰有了更大的个人空间。

  中美贸易扩大后,中国五金矿产、粮油食品公司等国内大公司和省市有关企业相继在美注册开业,中国民航等驻美机构都被列为重点服务对象,这些大都是在王雪冰任职期间。周强,原江苏五矿外贸人员,因为与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人司而惹人注目。他也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与王雪冰有了密切接触。

  在和记者长谈中,身在纽约的周强说话有些“愤怒青年”的味道,只是在谈到王雪冰时,他有足够的敬意。在记者采访中,王雪冰的伦敦经历虽然时间久远,但人们对其叙述相对清晰,尤其与王雪冰的纽约经历相比璂―在纽约,王雪冰有了更高的位置。知情的人或者不方便说,或者不能说,而相对知情的周强又因与王雪冰关系深厚而表现出更多的敬意。在电话中周强对记者说,在他看来,只是在王雪冰任纽约分行总经理期间,“纽约分行才被建成了一个银行的样子”。

  周强的话可以采信之处表现在中国银行的相关资料中,资料显示,1989年全年纽约分行的外汇、债券、黄金和调期业务4项盈利比上年增加105%,1991年外汇收益持续增长,到1992年末四项收益除核销前期债券亏损外,当年仍为盈余。显然,精通国际业务的优势是王雪冰经营纽约分行的一个出发点。

  周强说,王雪冰的办法不是按“正策性的方法”,他是“把很多正策性的方法拿掉”。王雪冰类似的举动就是到了中国银行任行长时也有一些,中行的老带领解释这件事说,王雪冰是从基层干上来的,“这样的人很有魄力”。

  据说王雪冰的做法很简单,就是让银行工作人员走出去,“出去找生意”。其实“走出去”牵扯的东西十分复杂。

  一位离任的中国银行海外分行负责人说,海外银行的运作总的框架、机构设置是符合当地法规的,但在人事方面总会有中国特色。比如相当长一段时间,向外派驻的人员,尤其是中层干部中大多没有国外工作经验,他们只是外语好,工作能力强,所以在海外分行的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式的影子。

  这位现在是某外资银行的行长说,在八九十年代,工资待遇有两种,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吃饭、住宿、交通都给报销;实际工资则是按当地使领馆待遇往上靠,待遇实际很低。纽约分行的员工还曾经认为这是不公正待遇,去举报过,结果是“名义工资更加名义化”。

  他说,在国外的工作人员压力很大,压力不是来自业务,而是“千万别出事”。与压力相呼应的是,每周都要参加正治学习,有外事活动也必须是两个人以上……

  这些描述在记者采访的大多数人中都有所提及,周强说,王雪冰首先废止了出门的层层报批制度,随后就是仪容问题。“在这里理个发可能要10美元,这样很多人干脆不剪头发,要么就是互相乱剪。”在周强的描述中,他曾与王雪冰等纽约分行的人一起吃饭,王雪冰发现一个对外部门的负责人身上的衣服一年也没换几次,就说,“你换了吧”。在周强眼中,这些“连牙膏、茶叶也要从国内带来”的人,换套衣服的要求也显得过分。最后的结果是王雪冰说,他违规给每人买两套西装。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