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芮成钢:我不知道。外交学院是个极其专业的院校,中国为数不多的部属院校。大学里不应该分那么多专业,十七八岁对自己了解很少,还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我在耶鲁的时候就非常羡慕那些本科生,下午可以打马球,晚上学中文,第二天早上去学西方美术史,下午学西班牙语,一天的生活非常慢,说得恶俗一点或者拽一点,真的是“徜徉在人类文明的河流中”,每天躺在那儿,被文化的东西所熏染,真的很美好,但我们大多数人就没有这样的幸运。

人物周刊:你在外交学院受到的训练是什么?

芮成钢:一个是语言的训练,外交学院语言要求比较高。还有就是当时外国正要来外交学院比较多,外交部安排他们的行程,需要到大学演讲就安排到外交学院来。在学校里经常搞接待,比如我印象很深的,当时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金里奇来,因为他有点儿反华,对我们来说接待有点像是正治任务,怎么跟他交流、他提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怎么回应等等。这些经历和我后来的工作有关联。

人物周刊:9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你们在学校能感觉到吗?比如,那时候很火的《中国可以说不》?

芮成钢:我当时翻过,觉得那些话听着挺过瘾的,中国人听着就挺过瘾的,现在看那些话,觉得它打中了我们的某种情结,可以说是东亚病夫情结。我们是看霍元甲长大的,你是看霍元甲长大的吗?你是看陈真长大的吧。“东亚病夫”这话我只在中国听过,其他地方欧美国家包括日本没有这种说法,我们老给自己强化这种情结,然后就总想证明点什么,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从此站起来了。其实我们不需要太多证明。但你说有什么影响,我回忆不起来了。

人物周刊:这种机制好像是给这一代人心底下种了某些种子,我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小姑娘一开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就受不了了,哭了。理智上觉得自己傻,但控制不了。

芮成钢:对对对,我也差点哭。我当时在彩排现场,听这歌的时候,真站起来了,有那种感觉。但我觉得有这种感情很正常。我觉得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是个天大的好事,让中国的国际形象变得很积极,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是从奥运会之后开始改变的。但客观上来讲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其他国家会认为中国能把奥运会搞成这样,那绝对不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都搞不成这样,这么有钱、这么漂亮、这么豪华。比如你家请客吃饭请了三百多人,每桌都是两万的标准,你说你家是贫下中农、工薪阶层,任何人都不信。奥运会带来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期望值和判断的问题,但任何好事都有副作用的吧。我很奇怪你为什么会问这个,你说那一瞬间我确实有同感。但我没觉得自己傻,我就是很激动地觉得我们站起来了。

人物周刊:但你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激动吧。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