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GDP注水的恐怕并不限于这两个地区。去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市)(区)虚增财正收入就达15.49亿元;而如果你有心去把过去几年各省市的GDP数据相加,其总和和总增速超出全国GDP的最终数据,也是常见的现象。

主动挤水分的“开创者”,则是去年的辽宁——在该年度的辽宁省两会上,省长陈求发曾以罕见的坦诚,揭露出了辽宁统计数据造假的伤疤:“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正收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而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团组会议中,时任辽宁省(委)带领李希则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省内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有一个镇,一年财正收入160万元,最后报成2900多万元;一个市,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81家,却上报成1600多家。

曾有专家测算,一些辽宁的县(市)区,过去经济数据至少有20%-30%的水分。用一位辽宁人员对媒体说的话讲,“不客气地说,在经济数据上,前一任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而且欠下了巨额债务,辽宁现在不是在平地起楼,而是在坑底爬坡。”

如果横向比较则可以发现,这两个地区出现的统计数据造假问题,在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意见中已经有所体现。2017年6月,中央第二巡视组对内蒙和吉林反馈“回头看”情况时,已经指出“有的地方经济数据造假”;而在2014年7月、2016年5月巡视组对辽宁的两次反馈中,均指出“一个时期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换言之,地方统计数据造假的情况,中央是掌握了的。2017年底,就在天津挤水分之前,《天津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挤干水分关键要“舍得” 》的评论员文章,里面说:“注了水的、虚高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经济数据,从面子上看,地区GDP涨了,位次排名靠前了;从里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没有真正鼓起来,人民福祉没有真正增加,反过来,还可能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策,透支发展潜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风险。”

这段话说得透彻。GDP虚高虚胖,可能让人员“面子上”好看,但其实并未落到实处,反而给未来增长加重了负担,甚至隐蔽了风险。

那么,为什么地方会有“数据造假”的冲动?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