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印度海军参谋长蓝巴在现场并没有积极回应美日两国将领的发言,反而强调印度的“战略自主”。而在早前一天关于“印太”安全态势的讨论中,印度人民檔秘书长、印度基金会主任罗摩·马达夫强调,“印太”地区已成为全球拳力中心,印度是一个全球性的角色。在印度洋地区,美国的道路和其他国家的道路都行不通,印度不能只是一个地区事务的参与者,而是一个利益攸关方,表明印度要在印度洋地区发挥主导作用。
在这一场讨论中,印尼学者的发言中表明了另外一种观点,他在中国学者缺位的情况下试图平衡美日印等国的意见,认为这个地区需要的是基于事务的联盟(alignments based on issues),而不是建立在条约之上的联盟(allies)。中美俄印等大国都是无法遏制的,四国联盟(Quad)只会造成更多的不信任。如果美日澳印建立民主国家同盟,那么对印度来说就是要向外传播民主,印度应该当心这一行为。他认为中国对“印太”战略感到紧张和害怕。本地区国家对地区秩序缺乏宏大的思想,很多人都是以战略鹰派的视角来看待地区秩序。中国习总主席提出过“新型大国关系”,但遗憾的是缺乏细节。不过,在笔者提问指出“印太”只是一个概念,中国并不担心之后,他的立场有所回调,认为中国在南海建岛使东盟国家担心,印尼对中国与印尼之间关于纳土纳群岛水域的争端感到不安。
在本场互动环节,笔者终于抢到一个提问的机会。之所以说是“抢”到一个机会,是因为主持人此前已经向笔者示意可以作为第三个提问者发言,但当轮到笔者时,笔者看到主持人又在犹豫不决,台下有人向她示意让其他人发言。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只好马上开讲。笔者问台上四位将军,你们一方面声称要建立“自由开放的印太秩序”,另一方面又要大力推动建设四国军事同盟。那么这一军事同盟是不是也是开放、包容的?如果中国希望申请成为这一同盟的成员,你们会不会接受?
讲完之后,全场哄堂大笑,包括美国和印度的一些战略界人士深表赞同。在笔者提问之后,又有两位与会者提问,当一位印度老年学者对美日澳印四国将军的讲话表达不满意见时,麦克风突然中断,在偌大的会场里,只有周围的人能听清他讲什么。之后,中国学者苏浩教授也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提问机会,但遗憾的是,他刚说几句,麦克风又出现了技术性故障。但苏浩教授不为所动,坚持将自己的观点和问题讲完。苏浩老师所表现出的从容和坚定值得后辈中国学者学习!
对中国的小伎俩不仅体现在发言和提问上,还体现在台湾人士的参会问题上。在第一次瑞辛纳对话会上,中国派出前外长李肇星带团出席。在开幕式时,李肇星发现印方分发的大会手册上把台湾地区代表标示为“中华民国驻印度大使”,因此离席表示抗议。印度方面将观察者研究基金会推到前面作为“替罪羊”。而2017年的瑞辛纳对话会上,印度方面虽然在最初议程上并没有邀请台湾地区代表,但最终还是邀请了来自台湾地区的前绿营高人赖怡忠参会发言。而在第三届对话会的议程上,台湾绿营前高人萧美琴和陈唐山的名字和照片赫然在列,但用的是“中华台北”的名号。他们带了一个10人左右的代表团,在会场里四处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印度好像遵守了“一个中国”原则,但实际上,印度与台湾当局的接触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