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颜渊》)

对于一个君子来说,礼仪形式和内在修养都不可偏废,就好像儒家对于“直而无礼”的阐释一样,一个人的思想或者行为,哪怕是“普遍的善”的,也不能有所偏颇。只有合乎“中道”,才能符合“礼”,不失“道”,也才能拥有孔子所赞美和提倡的“中庸之德”。

不过,就儒家中庸思想的方法论层面来说,仅仅“尚中”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时中”,“尚中”是中庸思想逻辑发端,而中庸思想的具体落实,却还离不开日常行用时的“时中”。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正》)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正》)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在客观条件(对象、时间和具体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对于孝的认识是不同的,行孝的方法也不一样。而能够把握这种“客观条件”,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就是“时中”一种具体体现。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态度。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是明确反对极端,排斥教条的。

500

(君子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时”的观念由来已久,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孔子也反复明确强调了“时”的重要性:孔子说到“时然后言”(《宪问》),要“使民以时”(《学而》)……在孔子及其后世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