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传统道德,有点历史文化知识的人,会联想起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这就对了。我就是要引导人们从正面意义,来理解古代人对于社会伦理的这个表述。
现代一些人从否定中国的传统道德出发,看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只从负面意义进行理解,以为是代表当时统治者的利益的知识分子们,为了保护封建等级制度而提出的道德伦理观念。从这些古代人的动机来分析,应该说也有道理。
不过从逻辑上来分析,这不过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必须的伦理关系。而社会的稳定,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要环境。如果生产力发展的必要环境不能得到保障,那么统治者不得安生还不要紧,人民的不得安生才是最大的问题。
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在社会管理者——君,与一般社会成员——臣之间,作为社会管理者,应该尽到把社会治理好的义务、而一般社会成员,则应该服从社会管理者的要求,配合社会管理者把社会环境建设好;
而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作为父母一方,应该尽到抚养与教育子女的义务,而子女则应该尽到对父母顺从与赡养的义务。
这里面隐含了一个逆向思维逻辑,那就是:
如果君不“君”,则臣也不妨不“臣”;
父如果不“父”,那么子也不妨不“子”。
因为,如果君不“君”,君臣也就不是“君臣”了,当然臣可以不“臣”;如果父不“父”,父子就不是“父子”了,子当然也就可以不子。这不是很平等的关系吗?
有人会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话,来作为古代人对这个伦理的解释,证明我的这个理解是不符合古代人的原意的;
那为什么不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证明,我对这个伦理表述的理解是正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