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原中国银行行长王德衍总结说,那是中国当时在世界立足的一大优势,“斯大林曾经宣布中国的三件事:有一个香港,有中国银行海外分行,有华侨”。而伦敦分行则是中国银行在国外的主要基地。王德衍说,有一段时间,中国的外汇都换成英镑放在伦敦分行,而国家黄金储备大部分也都在伦敦分行。

  中国银行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对外业务”,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王雪冰有了改变自己的基础。伦敦分行经理王伟才的夫人邱敏姝当时也在伦敦,她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人事。她说,在王雪冰这批人来的前后,伦敦分行曾同英国一些有业务关系的同行,包括米兰银行、巴克莱银行等著名的银行联系,开展代培业务。陈镇泰当时是伦敦分行副总经理,他的夫人姚蕴芳也记得此事,她说当时王雪冰等人被安排到代理行中,目的就是培养外汇交易员。

  王雪冰先后在巴克莱银行、标准麦加利银行和米兰银行学习金融业务,不过在每个银行呆的时间都不太长,“最长也就两个星期”。时间虽然不长,身份也始终是学员,但这一段必不可少的经历其实是王雪冰跨到国际金融界的第一步。姚蕴芳说,王雪冰在代理行实习,每天都要与国外金融界打交道,尤其是与外汇交易所打交道,他本身也要参加各种酒会和社交活动,他不放过任何一个与金融业实拳人物接触的机会,因此,“王雪冰的名字被国外金融界知道是正常的”。

  这样“正常”的经历显然成为演绎王雪冰众多传奇故事的蓝本。在1986年到1992年期间任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总经理的陈介生有相对中性的评价。他说,王雪冰当时在伦敦分行的交易员中比较拔尖,但他还只是学员,不可能有那些所谓的“一下子赚了几百万美元的交易”。“中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自营黄金买卖,但经营规模一直受严格控制,小额经营,只是作为经营外汇资金的一种辅助手段。1981年金价大跌,经营失利,出现了大的亏损,全部抵消了1980年的盈利。因此中国银行总行决定暂停经营。1986年恢复黄金买卖,但经营掌握更加慎重,每次买卖数量小,确实有把握时才做。”不过,王雪冰作为交易员还是受到了重视。戴乾定1981年是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中国代表,他说纽约分行1981年11月正式对外营业,他被邀请参加建行仪式,仪式上他见到了王雪冰。后来他了解到,当时伦敦行派来二三个人,而王雪冰主要是负责外汇交易,利用香港、伦敦、纽约的时差,做到每日24小时交易不断。

  一个短短的建行仪式其实没有太多留在记忆中的东西,但戴乾定注意到,那时的王雪冰身上体现出的已不是简单交易员的概念,“他很活跃,很擅长交际”――也许这正是王雪冰在伦敦和纽约两个金融中心耳濡目染的最大所得。

  陈绍金当时是王雪冰的上司、纽约分行副总经理。他说王雪冰那时是纽约分行的首席交易员,“很能够赚钱”。从更高的层面,陈绍金欣赏王雪冰的地方在于,“一走进交易室,打开电脑,在他脑子里就能形成概念,凭自己的市场感觉,而不是靠一些研究者提供理论方面的走势”。陈绍金说这是王雪冰一再宣称的观点,好的交易员必须有良好的市场感觉。

  陈镇泰和姚蕴芳后来的身份是中国银行悉尼分行正副总经理。姚蕴芳说,当时他们夫妇到了快离休的年龄,正赶上澳大利亚正*府对外资银行在澳设行条件有所松动,中国银行趁澳大利亚总理霍克1984年2月访华之时,建议中国正*府向澳总理提出原中国银行悉尼经理处复业问题。在准备复业的过程中,设立外汇交易室是很重要的一块工作,于是陈镇泰向总行提议,要求派王雪冰过来帮忙,买些设备,招些工作人员等。

  之所以选择王雪冰,姚蕴芳说,当时的考虑是王雪冰对外汇交易比较熟悉,是一个很有为的青年。“做外汇交易反应要相当快,一个电话过来,听到美元的汇价就要在一瞬间做出判断,而工作给了他很大的锻炼。”1988年的背景张秋波和他的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慨,王雪冰是他们同学中谈论最多的,也是同学中职务最高的――达到了副部级,“不过时代造就了他,时代也毁了他”。

  王雪冰的幸运确实与时代紧密相关。杨洪广说,最早王雪冰以北京知青的身份和他同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王雪冰所在的师位置在哈尔滨北边,属于一线。曾接待过外贸学院招生人员的杨洪广记得,当时虽然招收工农兵学员,选拔也很严格,有一种不能证实的说法是,王雪冰在一次救火中是敢于从楼上跳下来的少数人之一。因有此表现,才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