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而且,由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豆油和生豆子一样,有严重的腥臭问题。现在有些小作坊违法卖油,标榜自己的时候还特意会宣称自己的豆油腥味浓厚。古代人不会脱腥技术,如果不是穷的没办法,不会吃豆油。豆油主要用来点灯,润滑,或是和桐油混合起来造船用。

总结一下,大豆作为粮食产量不高,作为油料出油率低,豆油味道还有问题,这三个问题在古代无解。所以大豆在汉朝以后的古代社会越来越一直边缘化,直到明清的海运兴起。(和当代一样,有海运才有商业化大豆种植)

豆油没有拯救大豆的地位,但由于蛋白质含量高,榨过油的大豆反而有了新用途——豆饼可以当饲料和肥料。这对于人口密集的中国农业核心区来说是很大的贡献——核心区已经没有太多粮食用来养猪,土地的肥力也逐渐耗尽了。

豆饼就是大豆榨油后的残渣。作为肥料,豆饼最早见于元朝史料。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农业开发和人口增长,肥料需求急剧上升。作为优质的氮肥,豆饼和草木灰钾肥、骨头磷肥混合后,可以制成中国传统的复合肥料:粪丹。(不建议你们吃饭时去查这东西的详情)

豆饼腐烂放热需要大量水分,另外残余的油脂也可以在水热充足的条件下分解,所以不但适合于南方稻田区,两广地区也有一定需求。再加上江南大量豆饼养鱼养鸡鸭,北方豆饼南下成了中国重要的海运贸易内容,比直接运粮食更能缓解人口密集区的粮食问题。

这些豆饼需求,首先是山东东部地区来满足的,但大豆真正对中国经济地图产生影响还是在东北耕地开发以后。东北地广人稀,还有内河航运发达的辽河提供运输,到1800年,东北农产外运规模已经超过400万石。当时清朝每年通过漕运,从江南运到北京的粮食也不过是400万石。这400万石里面,大豆占250万石,主要是运到上海集散。长江口以北的沙船和广东的鸟船,在今天的上海县(市)交易。大豆贸易发达到改变了江南的货币体系。当时上海通用的银两就叫“九八豆规元”简称豆元。

500

上海市徽沙船的一半业务是运大豆

500

近代货币单位逐渐出现

1860年之后清朝彻底开放了东北开垦,而且允许外国商船运大豆,东北大豆开始以指数曲线增长。

500

到了1900年,东北大豆贸易规模已经达到4000万银元/年,而大豆种植区域也从辽河出海口附近扩张到整个辽河流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1900年前后英国轮船已经大规模加入中国沿海的大豆运输,但豆饼第一次出口日本是1906年,大豆第一次通过俄罗斯转运欧洲是1910年。可以说,在1910年之前,中国的大豆贸易都是国内问题。江南的豆饼需求支撑了东北的大豆生产。

二近代

1 帝国争夺

1910年之后,大豆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物产了,不再是中国的内部问题。我们研究大豆,必须从国际视角、技术进步和物种扩散三个角度去谈。

首先我介绍一下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大豆的争夺。

您可能还喜欢的
最新信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