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泰国,70年代当局对进口车征以150%的关税,并要求零件本土化率必须在50%以上,这对于遥远的美国车企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却成为了临近的日本企业大展宏图的机会。而在马来西亚,日产和丰田基本挤走了全部的外国车企,只给马自达、本田、三菱等日本同行留了些生存机会。
日本车企控制东南亚的最巅峰是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以后。
签订协议的五国财长
(图片来自wikipedia)
那本是美国防止霸拳旁落的一次操作,试图通过自贬美元,抬高日元和西德马克的购买力以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日本和西德两国的本土出口经济的确因为广场协议遭到了打击,对美国的出口陷入了困境。但日元购买力上升,促使日本企业加速了出海战略,在东南亚疯狂并购、设厂,攻城略地,倒是为日本衰落后能在东南亚留下一块经济自留地打下了基础。
美元对日圆汇率贬值图
(图片来自wikipedia@monaneko)
东南亚各国都有那么几款在80~90年代大批量出产的日本合资车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比如在印尼,时代车就是由三菱带来的柯尔特T120,也就是三菱得利卡的前身。这款车胜在超强的功能性,有皮卡版、厢式车版、客运面的版,甚至还有高级的天窗版。穷人的活法就是要一物多用,这样的车在印尼的地位自然独一无二。